郝春燕老师讲座《诗画的界限与对话——艺术越界的魅力》

 2021年3月18日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201合堂举办研究生讲座,邀请美术与设计学院郝春燕老师作题为《诗画的界限与对话——艺术越界的魅力》的报告,美术与设计学院部分研究生到场聆听讲座。

 

 

  艺术最好的状态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图文解释,不是机械的模仿。如何让作品成为艺术,具有美感和魅力?这是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研究生阶段需要努力思考的问题。诗和画的门类艺术界限以及跨越 自身局限的审美表现路径,是这次讲座重点探讨的内容。

 郝春燕老师主要从四部分为我们讲解:第一,介绍莱辛的理论著作《拉奥孔》及其提出诗画界限的背景和目的。莱辛提出“诗”和“画”的界限与他的启蒙运动思想有密切关系,从艺术革新的角度来说,他要匡正高特雪特(新古典主义)、屈黎西派、文克尔曼等人忽视“诗”、“画”各自特点,束缚艺术发展的文艺信条,探讨“诗”(造型艺术)和“画”(语言艺术)的艺术生机。第二,结合文艺经典例证解读《拉奥孔》中诗画界限的主要观点。分别从两类艺术媒介的区别、描写对象的区别、接受艺术的感官和心理功能上的区别、 艺术理想上的区别四个方面阐释了莱辛有关艺术界限的主要 内容。概括来说,“画”是空间艺术、“诗”是时间艺术。前者适合表现物体,用眼睛感知,最高法则是美;后者适合表现动作,用听觉感知,在表现丑时效果不像造型艺术那么差。第三,结合中外艺术例证解读莱辛《拉奥孔》“诗”“画”越界的理论内容。莱辛在提出诗画界限的同时探讨了艺术跨界产生独特艺术审美规律的 问题。 “画”可以用“不到顶点的瞬间”暗示动作,诗歌可以通过暗示“化静为动”,这些艺术创造美的原则在中国学者的解读中得到进一步深发,也是美术学院研究生们创作中需要思考把握的审美规律。第四,中国古典艺术的诗画融通。老师在总结莱辛诗画观的基础上提出莱辛在启蒙运动中批判的西方“诗画”边界混淆现象和中国古典艺术“诗画”对话融合现象有一定差异。随后老师基于中国艺术的审美经验和范式考察,结合中西方文艺经典范例的对比讲解了中国“诗”与“画”明的融合和隐的融合,指出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传承古典艺术优秀传统,继续在创作中探索诗画关系。

 

 “已到顶点”的作品往往无法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缺乏玩味空间。因此郝老师鼓励我们要创作一些“不到顶点”的艺术作品。“不到顶点”的瞬间能给观者留有足够丰富的审美空间,如断臂维纳斯的残缺美,马一角、夏半边偏角山水的空白美和书法笔断意不断的气韵美等都是“不到顶点”的艺术表现。

 

 

最后,郝春燕老师通过富有艺术张力的林白诗作《过程》,生动阐述了研究生和导师相处的过程,鼓励和期待大家在研究生阶段有所获,以寄望结束了本次讲座。

 

编辑:王敏姝  冯鑫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