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日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7号楼101合堂举办研究生讲座, 邀请美术与设计学院张西同副教授作题为《雕塑——绿水青山我的家(创作手记)》 的报告,美术与设计学院部分研究生到场聆听讲座。
艺术创作是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如何让自己的社会生活加以改造成为艺术作品,具有价值?本次讲座以基金项目的实施过程为线索, 中间穿插了创作思路、创作感受、语言研究、结项活动、作品展示等,张老师向我们阐释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创作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启发了我们大家对于艺术创作的理解,以及了解了基金项目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张西同老师主要从三部分向我们分享:第一,介绍雕塑项目。项目名称为“雕塑创作《绿水青山我的家》”, 这件作品的艺术类别是美术类雕塑,创作题材来源于现实生 活, 作为单件作品的成果形式进行展示, 向我们介绍了这件作品的尺寸和创作材质等。 除此之外,张老师还介绍了中国文联艺术创作项目立项基本原则以及立项标准。
第二,结合现实生活讲述创作构思。作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基石。 对时代、文化和艺术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探索了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张老师结合创作记录向我们讲述了:1.作品于2015年12月便开始有目的性的创作, 将民间艺术转化为符号,在年画中找到创作灵感,赋予作品内在的文化逻辑;2.在图式和造景思想方面,张西同老师提到盆景作为中国山水的一种浓缩,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景象。视觉化的作品是给人的眼睛看的,要诉诸于人的视觉,不同的主题选择不同的形式,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3.创作思维要采用柱式向上的形式,柱式思维有着极强的纪念性。张西同老师还提到了建筑应与艺术相结合,提高建筑的艺术性。4.营造情感的空间场域,作品应体现内涵,突出人物场景的氛围和单个人物的内在精神体现。
第三,在语言研究方面,张西同老师举例讲解了多单元场景的组合。将自然景致运用到场景中,多种道具也可以作为元素,采用融合意象、装饰意味的具象表现方法, 也可将圆雕、浮雕和透雕相结合。
最后, 张西同老师总结了自己的创作感受:一件艺术品的创作, 应当多方面研究,身体力行,多动手动脑。应立足于时代,去感受生活从而获得灵感;独立思考,去探索和突破。并且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向我们提出期冀,鼓励和期待大家在研究生阶段有所收获,以寄望结束了本次讲座。
编辑:王敏姝 冯鑫川